认识传统文化
发布日期:2015-01-19浏览:1864
-
课程时长
6 H课程大纲
一、对传统文化的误解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女子无才便是德:
三代女人的变化;
家庭定位问题;
家庭伦理错位:
鸡叫不按更……
中华文化不产生科学
中医航线
中华文化落后,所以挨打
宋被元灭,明被清消
“五四”对传统文化的评价
“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张申府
精华糟粕的问题;
学了传统文化就是好人了
二、复兴中华文化的必要
1、丧失民族文化=亡族
民族魂
香蕉人
文化交流
2、历史进程:
清末否定传统(1905年废科举)
民国废止读经(1912年)
白话文(1917—1921年)
新中国成立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复兴:
达尔文:动物进化论
马克思:剩余价值说
佛洛依德:精神分析法
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九老提案《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0016号提案)
青基会: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中华民族第二个转型期
3、社会的需要
诚信缺失,道德滑坡
南地(地沟油)北钙(三鹿高钙奶)
东鞋(烂皮鞋)西毒(毒胶囊)
三、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一)响应国家号召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八荣八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工程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以民族精神诠释革命精神
以革命精神弘扬民族精神
伟大的民族精神与伟大的时代精神从来就是一体而不可分的。我们在继承发扬以老一辈革命家为代表的为国家为民族而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时,不能不从以爱国家、爱民族为核心内容的民族精神的高度去理解、去诠释、去阐扬。中华民族的先民在面对艰难险阻而形成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奋斗精神培育滋养了彪炳革命史册的井冈山精神;中华民族的先民在遭逢艰难困苦、面临生死关头舍生取义、百折不挠、虽九死而不悔的精神培育滋养了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伟大的长征精神;中华民族的先民在经历艰难险境、饱尝颠沛流离中坚定信念、忠贞不渝、“颠沛匪亏、造次弗离”的精神培育滋养了永为后世传诵的延安精神;中华民族的先民在取得巨大成功赢得巨大胜利时戒慎恐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精神培育滋养了不骄不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西柏坡精神;中华民族的先民在创业之初居安思危、时刻不忘“创业难,守成亦不易的精神培育滋养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甘于奉献的伟大的大庆精神;中华民族的先民在处理人我之际所形成的尊人卑己、注重人伦敦睦、强调社会和谐的尚礼崇仁的精神培育滋养了伟大的雷锋精神;中华民族的先民“夙兴夜寐”、“夙夜匪懈”、“夙夜在公”、克己奉公的精神培育滋养了一心为公、心里装着人民群众的焦裕禄精神;中华民族的先民在面临巨大的自然灾害所表现出来的同心同德、顾全大局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精神培育滋养了同样惊天动地的九八抗洪精神……
如此种种,难以尽述。老一辈革命家正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这些优秀品质,并将中国文化的要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完善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两者在标立救世思想、追求理想社会、践行人格完善、崇尚乐观主义的层面上取得了高度的统一,影响了二十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之所以提出要以民族精神诠释革命精神,其意在警醒国人,使其理解“欲求流之长者必浚其源,欲求木之大者必固其根”的真正含义。中华民族五千年不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乃是现代中国人无以替代、不可回避的精神依归处。中国人民是中华民族的主流和主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为根本前提,而以民族精神诠释革命精神乃是自然、必然的题中应有之意。惟其如此,才能够使得长江滚滚,源流不绝,巨木参天,本固根深。
在今天,提出要以革命精神弘扬民族精神,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去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精神去应对复杂多变的世态局势;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精神去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的精神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精神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六亿神州尽尧舜”的精神去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此,则中华民族的复兴可待,而中华民族的精神将重新大放异彩。
(二)学以致用
国学四化:
实用化,常效化
生活化,简单化
(三)形成中国人特有的思维
阴阳五行思维;读书
(四)保持文化独立
文化碰撞